海蜇拌黄瓜、海蜇脑子炒鸡蛋、海蜇爪子炖拉瓜、海蜇凉粉……8月4日晚,黄山海蜇宴首次在“百年烟火气,醉享王哥庄”海鲜烧烤啤酒节上亮相,迅速占据当晚的C位,人们尽情品尝着大海的鲜美馈赠,举杯庆祝当下的幸福时光。
黄山海蜇又到捕捞季。
黄山海蜇迎来丰收季
【资料图】
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海蜇捕捞的旺季,这几天黄山码头一片繁忙,当地渔民忙着出海捕捞海蜇。“一年一度的海蜇捕捞季开始了,现在村里12艘渔船,通常一艘船每天要出海两三次,一次能带回1000斤到2000斤海蜇,一天下来,黄山村渔民总共可收获6万斤海蜇。”王哥庄街道黄山村村委委员林先锋说,“今年海蜇捕捞迎来大丰收,捕捞工作会一直持续到9月份。”
黄山村有近半数村民从事海蜇捕捞工作,捕捞加工海蜇成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。2010年,海蜇加工技艺已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21年,海蜇加工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据林先锋介绍,在崂山头以北的海域,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沟,是海蜇繁衍、生长的聚集地。每年七八月份,相关部门会在禁渔期期间,为当地渔民办理海蜇捕捞证,方便渔民合法地进行海蜇捕捞工作。由于是在近海捕捞,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只需要15分钟到半小时,保证了海蜇的新鲜度。捕捞海蜇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,根据渔民的经验,要选在海水由退变涨或者由涨变退的时候捕捞,此时水流较缓容易下手。
“今年海蜇不光产量大,价格也不错,海蜇里子每斤能卖到100元,去年每斤70元。”林先锋说,海蜇被打捞上船后,渔民们会接着在船上对海蜇手工分离,分成海蜇皮、海蜇头、海蜇里子、海蜇脑子等。多年的海蜇加工经验,黄山海蜇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已经练就出分割海蜇的绝活。
船只靠岸后,在岸边设立加工区,妇女们也早已经支起了炉灶,将分割好的海蜇脑子、海蜇里子、海蜇爪子分开煮。煮时需要大火,为了避免糊锅需要不停地搅动锅底,并把多余的废水及时清除,此动作需要一气呵成。男人们则将海蜇皮、海蜇头进行腌渍。经过深加工处理的海蜇可在常温下保存一两年。
海蜇捕捞加工一直是黄山村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,鼎盛时期捕捞海蜇户数占全村三分之二,海蜇里子、海蜇脑子、海蜇爪子的加工技艺至今已传承七八代人,2021年村里有捕捞海蜇户30余户,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有60余人。
海蜇宴成王哥庄海鲜一绝
近年来,在王哥庄街道的支持下,黄山村因地制宜,突出品质,不断创新,着力打造“一村一品”,在海蜇产业上书写出致富经。
黄山村的渔民们成立了海蜇专业合作社,开起了渔家宴,创制了“黄山海蜇宴”,逐渐形成了“黄山海蜇”产业链,促进了品牌化、规模化建设,已成为拉动乡村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有力引擎,黄山村也因海蜇而被称为“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”。黄山海蜇宴总共有将近10道菜,主要以海蜇里子炒白菜、海蜇脑子炒鸡蛋、海蜇凉粉、海蜇爪子炖瓜等广受欢迎,为当地农家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。
海蜇里子炒白菜。
海蜇脑子炒鸡蛋。
海蜇凉粉。
为了推介王哥庄街道特产,传承海洋民俗文化、非遗文化,振兴海洋经济,助力渔民增收,8月4日晚,“百年烟火气,醉享王哥庄”海鲜烧烤啤酒节首次推出海蜇宴。“我们是专程来王哥庄游玩的,今晚特意品尝了海蜇美食,菜品口味很不错,海蜇吃起来爽口嫩滑,这是我40多年来第一次吃到的美味。”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先生说。
王哥庄街道文体中心负责人周文玉说,王哥庄将非遗与美食相结合,首次把海蜇宴搬到百年大集,进一步推广了王哥庄海洋文化,展示了崂山特色美食。下一步,王哥庄街道还在啤酒节期间推出街道特色展示活动,将非遗文化、崂山茶、王哥庄大馒头、干海鲜等特色资源进行推介。
王哥庄街道通过举办啤酒节分会场活动,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文旅业态,展现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,推动夜间消费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,在市民游客“嗨啤”的同时,有力拉动夜间经济,进一步“增粉引流”,让大家全面感受吃、住、行、游、娱、购全要素发展的山海小城王哥庄。(观海新闻/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招婷婷 李翔 摄影报道)
责任编辑:臧婷